当前位置: 2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并发症 > 糖尿病肾病如何管理好一日三餐呢

糖尿病肾病如何管理好一日三餐呢

作者:佚名 来源:糖尿病网 时间:2016-09-18 13:31:00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日益提高,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即糖尿病肾病也在迅速增加。由于缺少能够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措施,患者从早期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提高,到临床糖尿病肾病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肾功能损害常不断加重,直至终末期肾衰竭尿毒症,最终难免要接受透析和肾移植,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巨大经济负担。因此,如何阻止糖尿病肾病病情进展,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此时糖尿病肾病患者饮食是否还要遵从糖尿病的饮食原则?糖尿病肾病患者自我饮食管理应注意什么问题?

肾病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高血糖及其继发的其他内分泌代谢紊乱、肾小球血液动力学改变(高滤过、高灌注)、组织蛋白非酶糖基化、山梨醇代谢异常、组织脂质过氧化及遗传因素等有关。临床上,一般分早期糖尿病肾病和临床糖尿病肾病两期。丹麦学者Mogensen则基于病理学改变,把糖尿病肾病分为五期。其中,出现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增加者,一般为早期糖尿病肾病,但实际上此时已经是Mogensen糖尿病肾病分期的III期,所以必须认真对待。稍不注意,病情进展,则会发展为IV期、V期,临床糖尿病肾病,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患者一旦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阶段,肾功能损害就将不断加重,有效肾单位就将不断减少,直至肾功能失去代偿,发生肾衰竭。尿毒症毒素,在体内蓄积,进一步可出现多器官、多系统损害,酸碱平衡失调,水电介质紊乱。所以,治疗方面,针对糖尿病肾病各阶段的临床特点,应有不同的治疗措施。但无论何种治疗措施,控制好血糖、血压,都是必须的。

  饮食方面,糖尿病肾病与普通糖尿病同样强调饮食控制。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糖尿病肾病患者饮食与糖尿病的饮食谱不能一样。因为糖尿病进入肾病阶段,尤其进入肾功能不全阶段之后,保护肾功能就成为中心问题。饮食的安排当然也应该考虑到对肾功能有无好处。我们基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饮食治疗的四个原则,供广大糖尿病肾病患者自我饮食管理中作为参考。

  ①优质低蛋白饮食:因为蛋白质摄入过多,可加重肾脏负担,所以要控制蛋白质摄入的总量。但蛋白质作为重要的营养物质,是人体不能缺少的,尤其是必需氨基酸是人体自己不能合成必须从外来摄入的,所以含必需氨基酸较多的优质蛋白有应该保证。具体实施:应尽量减少植物蛋白(含非必需氨基酸,劣质蛋白),一般应禁食豆制品,适当限制主食(白面、大米也含有一定量的植物蛋白),可适当补充牛奶、鸡蛋、鱼、瘦肉等动物蛋白(含必需氨基酸,优质蛋白)。其中尤以牛奶、鸡蛋蛋白为宜。一般说来:蛋白质摄入量的多少,应参考患者的血肌酐水平和内生肌酐清除率决定。血肌酐水平越高,内生肌酐清除率越低,蛋白质摄入控制越严格。

  ②适当热量低脂饮食:糖尿病饮食是低脂饮食,要控制总热量,而糖尿病肾病热量补充应适当。热量供应不足,体内储存的脂肪、蛋白质分解,可使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等升高。热量摄入太高,又不利于血糖控制。脂肪可提供的热量较多,但由于有关于肾衰竭的进展,所以仍要求低脂饮食。具体实施:一般鼓励以山药、芋头等含淀粉高的食物代替主食。可适当多吃粉丝、粉皮、粉条等,但应注意减主食。更有所谓小麦淀粉(注意不同于普通的面粉),大城市许多超市有售,几乎不含蛋白质。用这种小麦淀粉,配合土豆泥、甘薯面、淮山粉等,蒸馒头、花卷、包子等,既可补充热量,又不增加植物蛋白质摄入,不会加重肾脏负担,最适合于糖尿病肾病患者食用。

  ③高钙低磷饮食: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以低钙高磷为常见,低钙高磷引发的甲状旁腺“矫枉失衡”还有关于肾衰竭进展,所以应重视饮食的高钙低磷。但令人遗憾,的是含钙高的食品含磷越高,如排骨、虾皮等。所以高钙低磷饮食强调低磷饮食。具体实施:应禁食动物内脏如脑、肝、肾等,少吃南瓜子等干果。

  ④高纤维素饮食:饮食高纤维素有利于保持大便通畅,毒素排泄,人体代谢平衡维持。具体实施:应适当多吃粗粮(如玉米面、荞麦面等)、芋头、海带丝、某些水果、蔬菜等。但应该指出的是:肾衰竭患者常见电解质紊乱,可表现为高钾血症等。进食水果、蔬菜应注意避开含钾高的品种。饮食治疗是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所有治疗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糖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到作者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必会24小时内删除!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糖友网”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获取授权、投稿及合作请联系:010-51099090转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