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治疗 > 口服降糖药“乱花渐欲迷人眼”

口服降糖药“乱花渐欲迷人眼”

作者:王建华 来源:糖友网 时间:2016-04-07 16:12:03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大军飞速壮大。2013年9月最新发表的《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调查研究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6%,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更是高达50.1%。这意味着,每10位中国成年人中就有5位血糖不正常。按照这一比例,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14 亿人,糖尿病前期人数接近5亿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我们已经迈入危险的“高糖”时代。

  令人遗憾的是,糖尿病迄今尚不能彻底根治,一旦患病,患者往往需要终身与降糖药物打交道。降糖药物通常分为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两大类。据调查,在我国,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不足三分之一,大多数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口服降糖药治疗。因此,合理选用降糖药对于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而事实上,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并没得到满意的控制,这其中除了病情本身的差异以及生活习惯的管理外,不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降糖药物是最主要的原因。

  口服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针对导致高血糖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将降糖药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和非磺脲类)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 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即格列奈类)主要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不同受体,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双胍类主要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而降低血糖;噻唑烷二酮类(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

  十多年来,糖尿病新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其中,最有代表性、前景被普遍看好的当数DPP-4(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和SGLT-2(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前者是基于肠促胰素(GLP-1)的降糖药,主要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血中GLP-1浓度,促进胰岛素分泌而降低血糖;后者则是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再吸收,增加葡萄糖从尿中排泄而降低血糖。

  药物犹如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可以祛病;用之不当,也可致病。安全合理用药是每个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必修课。许多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药物常识而走了弯路或陷入误区: 有的患者用保健品代替药品,白白花了冤枉钱;有的患者药物用法不当, 致使血糖长期居高不下;有的患者服药时断时续,导致血糖忽高忽低;还有的患者用药剂量不合理,导致严重低血糖昏迷。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面对品种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降糖药,如何选?怎样用? 是摆在广大糖尿病患者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那么,降糖药物分哪些种类, 各有哪些优点与不足?其适应证与禁忌证是什么? 什么样的药物才算是“好药”? 哪些药物更适合自己的病情?一旦漏服药物应该怎样及时补救, 对药物不良反应如何正确应对等,想必这些都是广大糖尿病病友迫切想要了解的问题。我们以此系列讲座,针对糖尿病患者用药过程当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分门别类加以介绍。通过学习,教您明明白白服药,轻轻松松降糖。

  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 王建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糖友网”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获取授权、投稿及合作请联系:010-51099090转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