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常识 > 要降并发症发生几率,先降糖化血红蛋白

要降并发症发生几率,先降糖化血红蛋白

作者:刘德敏 来源:糖友网 时间:2016-04-27 16:28:10

  许多大型的临床研究如DCCT(美国糖尿病控制与慢性并发症试验)和UKPDS(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采用NGSP标准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简称糖化)结果均证实,持续性降低糖化血红蛋白能显著减少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引起的脑卒中则降低12%,心脏病降低14%,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下降21%,糖尿病引起的肾病和失明下降37%,截肢和致命性外周血管疾病下降43%。

  本文带您走进糖化血红蛋白的世界!

  认识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水平在一天中随时波动,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健康人体内的波动范围很小(0.1%~0.2%)。血红蛋白的平均寿命长达120天,且糖化血红蛋白的生成速度与2~3个月内血糖浓度水平成正比。过去30天内、31~90天和90~120天期间的平均血糖水平对糖化血红蛋白值的影响比例分别占50%、40%和10%。

  从这个角度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综合反映患者过去2~3个月内空腹和餐后血糖的平均水平。

  空腹、餐后与糖化的关系

  1.与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但是在不同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是不同的。

  当糖化血红蛋白<7.3%时,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率可高达70%;

  当糖化血红蛋白在7.3%~8.4%范围时,空腹和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率基本相同;

  糖化血红蛋白>8.4%时,空腹血糖的贡献率增加;

  当糖化血红蛋白>10.2%时,空腹血糖的贡献率为70%,但仍有30%来自于餐后血糖。

  2.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稳定性好。由于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明显升高;反过来,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明显下降。吃饭不影响其测定,故可以在餐后进行测定。

  3.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解,不受情绪、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很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它的实际内涵代表的是患者采血前2~3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多少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最新的共识认为,只要糖尿病患者没有明显的低血糖,尽可能将糖化血红蛋白降低至接近非糖尿病患者的水平,即<6.0%,提示糖化血红蛋白降得越低越好。

  目前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理想目标是小于6.5%。无论用什么方法反映血糖的变化,最后都要以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作为最终评价一种药物或一个治疗方案在血糖控制上是否有效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目前公认的衡量血糖达标的金标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糖友网”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获取授权、投稿及合作请联系:010-51099090转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