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糖尿病新闻 > 糖尿病知识 > 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作者:佚名 来源:甜蜜家园 时间:2016-12-28 22:47:46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西方国家该病发病率极高,我国近年糖尿病病人也在迅速增多。糖尿病未能很好控制时,即可能逐渐发生糖尿病肾损害。据统计,约30%~50%的2型糖尿病病人,及约20%的1型糖尿病病人已继发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diabetic glomerulosclerosis)。
糖尿病并发症

  一、发病机理

  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由细胞外基质(ECM)在肾小球系膜及基底膜内过度聚集而致成,这既与ECM合成过多,也与ECM降解减少相关。

  现已知糖尿病时非酶糖化的终末产物能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合成ECM,而肾小球内的ECM被非酶糖化又能使其抵抗蛋白酶降解,故而造成肾小球内ECM聚集。另外,糖尿病时肾小球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即肾小球高滤过,也能促进肾小球硬化发生。

  二、病理表现

  光镜检查早期仅见肾小球肥大,而后才渐出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表现,即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基质增宽。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可分成两型:①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呈弥漫增厚,系膜基质弥漫增宽;②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症:在弥漫性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增宽基础上,系膜区出现一至数个圆形或椭圆形结节。

  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症的病理改变在其它肾小球疾病亦能见到,但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症为糖尿病肾病特有。与此同时,还常能见到“肾小囊滴”及毛细血管“纤维素帽”变化,它们均系血浆蛋白渗漏致成。

  免疫荧光检查有时能见到IgG、还可能见到较弱的其它免疫球蛋白、补体、纤维蛋白及白蛋白成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上呈线样沉积,这是血浆蛋白成分从肾小球滤过时对变性基底膜的非特异性粘附,并不意味免疫机理致病。电镜检查能进一步证实光镜所见,并能比光镜更早地发现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增宽。

  三、临床表现

  患糖尿病若干年才能出现糖尿病肾损害。Mogensen将1型糖尿病肾损害分成5期,各期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已列入表内。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肾损害亦可参考这一分期。

  1型糖尿病病人约每4~5年进展一期,2型糖尿病病人进展速度略较1型快,这可能与2型病人多为中、老年人,肾脏已有退行性变,且易并发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因素相关。

  从第Ⅱ期起病人运动后已出现白蛋白尿,肾小球已开始发生器质性变化,但Mogensen仍从第Ⅲ期起,从病人呈现持续性白蛋白尿后才正式下早期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诊断。进入第Ⅳ期后病人临床表现逐渐明显,从尿常规化验尿蛋白轻度阳性,直发展至成肾病综合征。

  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病人一旦出现大量蛋白尿(≥3.5g/d),肾功能即不可遏止地迅速坏转, 很快(约3~5年)进入肾功能衰竭(第Ⅴ期);而且,病人进入肾功能衰竭时,仍常有大量蛋白尿及肾病综合征,为治疗带来更多困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糖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到作者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必会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