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经验 > 血糖高低不平,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血糖高低不平,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作者: 来源:微糖 时间:2017-11-03 15:00:42

  糖友张大叔听说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于是每隔2-3个月就检测一次,然而却忽略了日常血糖的监测。

  虽然糖化一直在理想范围内,但最后还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血糖监测

  众所周知,持续性的高血糖对身体危害极大,殊不知,波动幅度大的血糖状态比持续性高血糖危害更大!

  血糖迅速变化,可能会损伤感觉神经,引起手足麻木、疼痛等症状,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糖波动幅度越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越高。此外,血糖波动还会加速大脑老化,影响老年糖友的认知能力。

  所以,即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好了,如果血糖波动较大,还是有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的。

  重视血糖监测,防止血糖波动

  不少糖友不重视血糖监测,去看医生时,医生摸不清他们的血糖情况,难以确定治疗方案,评估病情。自我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手段,可为降糖治疗方案提供所需的数据,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自我监测血糖,一般进行多点监测,如监测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这7个时间点的血糖,甚至凌晨3点的手指血糖,也可作为长期的监测指标,从中能得知全天血糖的波动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每3个月检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和手指血糖进行对比。

  所以,仅凭糖化血红蛋白是不能反映血糖波动情况的。只有糖化血红蛋白和手指血糖监测互相配合,才能全面反映血糖控制情况。

  如果进行多点血糖监测,仍然会遗漏一天中其它时间段重要的血糖值,怎么办呢?雅培的动态血糖仪可能能为你提供帮助。

  3招并举保血糖平稳

  餐后血糖急剧增高,或者餐前低血糖,导致随后的血糖反弹,是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为避免血糖波动,需要保证餐前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稳定。具体方法,依然是老三样:饮食、运动和药物3招并举。

  1、饮食:

  在医生指导下按身高、体重及活动量确定饮食方案,定时定量。在食物种类的选择上,宜选择升糖能力较弱的食物,如低脂肪食物;主食粗细搭配,少食精细粮;以非发酵面、半发酵面的主食为主,粥类少食;多吃蔬菜(尤其是绿色蔬菜),但不包括土豆等根茎类的“蔬菜”。

  如出现餐后高血糖,或者下一餐餐前低血糖,可在医生指导下分餐,例如早餐后高血糖,中餐前低血糖,可将早餐三分之一留在上午10点左右进食。

  2、运动:

  建议糖友将运动时间安排在餐后半小时进行,以中等强度的运动项目为宜,如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

  不宜空腹运动,注意预防运动引起低血糖的风险。运动后最好监测血糖,若血糖<5.0mmol/ L,可进食少许苏打饼干、水果等。

  3、药物:

  在主管医生的指导下,可选择减少空腹血糖波动的药物,如长效胰岛素(比如甘精胰岛素等),以及减轻餐后血糖波动的药物(口服类的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瑞格列奈、那格列奈、格列吡嗪、西格列汀、利格列汀、沙格列汀等;注射类的药物有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门冬胰岛素50、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25R、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50R、艾塞那肽。(药物选择请咨询医生为准)

  其中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既能降低餐后高血糖,又能避免下一餐餐前低血糖。胰岛素泵的使用也有助于减少血糖波动。

  最后,为自己设定一个适宜的控糖目标,更能让血糖平稳:

  (1)60岁以下、无明显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 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4.4~10.0mmol/L.

  (2)60岁以上或有严重低血糖史,或有明显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或者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糖友,可在医生指导下将上述目标范围适当放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糖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到作者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必会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