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监测 > 饭前餐后测血糖未必准

饭前餐后测血糖未必准

作者:佚名 来源:东方健康 时间:2017-01-19 18:09:58

  饭前或餐后监测血糖,未必精确,因此,临床上有70%的2型糖尿病人血糖未达标,导致心脏病、失明、肾病、截肢等并发症上升。在糖尿病日到来前夕,内分泌专家提出,应使用国际“金标准”
血糖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每3至6个月检查一次来长期监测血糖,防止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产生。

  糖化血红蛋白是“金标准”

  专家表示,很多患者认为监控了餐后或空腹血糖就足够了,但是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测定,只反映患者的某一具体时间血糖水平,并且容易受饮食、心情和糖代谢等各种因素影响,对血糖波动大的1型糖尿病和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仅根据用餐前后的血糖状况来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在今年世界糖尿病日来临前夕,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了新版的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必须控制在6.5%以下,患者应该每3至6个月到医院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贾伟平表示,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指标越高说明糖尿病病情越重。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能反应测定前1至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因而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是了解糖尿病长期控制情况的重要依据。

  仅30%患者长期监控

  在临床中,只有30%左右的患者能做到定期监控糖化血红蛋白。专家表示,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而血糖监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本人的认知和行动。

  由于大部分患者选择可靠性不高的日常监测手段,目前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超过标准。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会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如果眼睛内的晶体被糖化,则会引发白内障;此外,它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并引起血脂和血黏度增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对危险率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增加50%以上。

饭前或餐后监测血糖,未必精确,因此,临床上有70%的2型糖尿病人血糖未达标,导致心脏病、失明、肾病、截肢等并发症上升。在糖尿病日到来前夕,内分泌专家提出,应使用国际“金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每3至6个月检查一次来长期监测血糖,防止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产生。

  糖化血红蛋白是“金标准”

  专家表示,很多患者认为监控了餐后或空腹血糖就足够了,但是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测定,只反映患者的某一具体时间血糖水平,并且容易受饮食、心情和糖代谢等各种因素影响,对血糖波动大的1型糖尿病和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仅根据用餐前后的血糖状况来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在今年世界糖尿病日来临前夕,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了新版的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必须控制在6.5%以下,患者应该每3至6个月到医院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贾伟平表示,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指标越高说明糖尿病病情越重。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能反应测定前1至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因而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是了解糖尿病长期控制情况的重要依据。

  仅30%患者长期监控

  在临床中,只有30%左右的患者能做到定期监控糖化血红蛋白。专家表示,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而血糖监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本人的认知和行动。

  由于大部分患者选择可靠性不高的日常监测手段,目前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超过标准。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会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如果眼睛内的晶体被糖化,则会引发白内障;此外,它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并引起血脂和血黏度增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对危险率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增加50%以上。

  双监测可减少并发症

  如果在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太高时,就及时治疗,可大大减少发生中风、心脏疾病、肾衰竭、失明以及截肢手术的风险。平均每下降1个百分点的糖化血红蛋白,就会使糖尿病的死亡率下降21%,心肌梗塞和心脏病的危险性下降14%,糖尿病微血管症的危险性下降37%。为此,专家提醒,糖化血红蛋白应每3至6个月检查一次,糖尿病病人最好控制在6.5%以下,一旦超过7%,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就会增大。

  在临床治疗时,如能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空腹血糖超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时,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与采血时紧张、劳累、晚餐进食过多、治疗不当、急性并发症等有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相反,如果空腹血糖低于对应的预测值,甚至达到正常标准,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疗对症。

  如果在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太高时,就及时治疗,可大大减少发生中风、心脏疾病、肾衰竭、失明以及截肢手术的风险。平均每下降1个百分点的糖化血红蛋白,就会使糖尿病的死亡率下降21%,心肌梗塞和心脏病的危险性下降14%,糖尿病微血管症的危险性下降37%。为此,专家提醒,糖化血红蛋白应每3至6个月检查一次,糖尿病病人最好控制在6.5%以下,一旦超过7%,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就会增大。

  在临床治疗时,如能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空腹血糖超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时,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与采血时紧张、劳累、晚餐进食过多、治疗不当、急性并发症等有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相反,如果空腹血糖低于对应的预测值,甚至达到正常标准,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疗对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糖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到作者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必会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