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并发症 > 了解糖尿病白内障

了解糖尿病白内障

作者: 来源:健客网 时间:2018-04-12 12:33:46

  相对普通人而言,糖尿病病人的白内障摘除术后更易出现并发症,如黄斑囊样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或发展的进程加快、眼前段新生血管生成(虹膜红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出血等,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一、了解糖尿病白内障的发病机制:

  在糖尿病时血糖升高,从而进入晶状体内的葡萄糖增多,大量葡萄糖由于己糖激酶被饱和而不能迅速代谢,被活化的醛糖还原酶转化为山梨醇在晶状体内蓄积。一旦山梨醇形成难以代谢和消除,逐渐积聚的山梨醇导致晶状体的高渗状态,从而吸收更多的水分进入晶体囊内,造成晶体纤维的水化和肿胀,使得晶体透明度下降。

  如果在长期高血糖状态下突然使血糖降低,便会同时引起房水中的葡萄糖浓度也突然下降,这就导致了晶体和房水渗透压的差异突然增大,会引起晶体水肿加重而使患者感到视力障碍。这也是对长期处于“高糖毒性”的患者,降糖治疗要遵循“阶梯性”“渐进性”原则的理论依据之一。

  除了山梨醇的发病机理外,晶状体内蛋白质糖化也起着重要作用。晶状体蛋白有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并且此处蛋白的更新周期较其它组织蛋白较长,在高糖状态下,可以发生晶体蛋白的非酶糖基化反应。被糖化的晶体蛋白就打破了其正常的结构,从而使晶状体混浊、棕化,皮质层厚度增加以及硬化等改变最终导致白内障形成。

  二、认识糖尿病白内障的分类:

  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真正的糖尿病性白内障,另一类为糖尿病患者的老年性白内障。前者发生率较低,约占10%左右,多见于1型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也可见于小儿,多为双眼发病,发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完全浑浊,此种称为“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

  在白内障形成前,糖尿病患者常常感到有屈光的改变,当血糖升高时,血液中无机盐含量下降,房水渗入晶状体而使之变凸,出现近视;当血糖降低时,晶状体内水分渗出,晶状体变扁平而出现远视。糖尿病合并“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比较多见,此类白内障与一般老年性白内障具有相同的表现,只是发病较早,成熟较快,发病率高。

  三、糖尿病白内障怎么办?如何治疗?

  很好地控制血糖有利于防止或延缓白内障的发生。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使混浊的晶体再变为透明。用手术摘除混浊的晶体,去除挡住光线的障碍物,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白内障可分为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等,发展到成熟期即告失明。

  当白内障发展到成熟或近成熟时,在控制好糖尿病的前提下,可进行白内障摘除术,否则很容易引起感染和眼内出血等并发症。随着人工晶体植入及白内障摘除术的发展,手术时机可以相应提前。

  但在手术前,应检查明确双眼的光感定位良好,眼内压力正常,眼部无炎症及无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尿毒症等,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大部分病人除有白内障外还可合并有视网膜病变。由于白内障手术后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加快发展的倾向,术后6~8周,活动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可致虹膜改变,故手术前尽可能作眼底检查,如有危险征象,应先作激光光凝;若白内障术后才发现眼底有增殖性病变,或肯定较术前有发展,在白内障术后5周内作激光治疗。根据临床观察,若无或仅有轻度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摘除后可植入人工晶体,若眼底视网膜病变很严重者则不适宜植入人工晶体。因为就是作了白内障术植入了人工晶体,视力也难改变。

  综上所述,糖尿病白内障术后可以口服非甾体抗炎剂,或局部滴皮质类固醇激素,并密切随访,观察有无虹膜新生血管,扩瞳检查是否有黄斑水肿、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情况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糖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到作者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必会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