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并发症 > 糖尿病患者便秘切勿掉以轻心

糖尿病患者便秘切勿掉以轻心

作者: 来源:39健康网 时间:2019-09-18 14:32:01

       陈生是一位老糖友了,自从发现糖尿病后,他完全改变了自己以前的饮食习惯,但之后,他发现没有糖尿病之前几乎很少便秘的他,开始频繁出现便秘的状况,于是,他便自己去药店买一些通便药吃,但便秘的情况似乎却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了。这让陈生很是担心: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便秘,该如何去缓解这种便秘?
  不少人都曾有过便秘的经历,常表现为排便次数为一周内少于2-3次,且大便费力,粪质地坚硬干燥,排便困难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出现便秘的情况更是尤为常见,其中以老年糖友为甚。据有统计,约2/3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便秘史,糖尿病性便秘是糖尿病常见的一个并发症。
 
  便秘不仅可引起患者腹胀不适、食欲不振甚至烦躁、焦虑等,大大影响了生活质量,而且便秘时用力太大,往往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而导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骤然升高,另外,糖尿病患者如果本身合并有严重的视网膜病变或心脑血管疾病,大便用力时还可引起视网膜脱落而突然失明,或血压升高而出现急性心梗、脑梗等危险。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小毛病的便秘,一旦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时,则切不可掉以轻心。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更易发生便秘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血糖下自主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糖尿病患者在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容易引发一系列植物自主神经病变,在消化系统上可表现为胃肠蠕动减慢、排空延缓、胃结肠反射消失,直肠-乙状结肠传输时间明显延长,从而引起便秘。而且高血糖还易引起体内脱水而出现大便秘结,造成排便困难。另外,糖尿病时由于代谢紊乱,蛋白质呈负平衡,也可致腹肌和肛周肌肉张力不足,排便无力而引起便秘。
 
  第二,饮食不合理: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有所禁忌,难以保证低盐低脂低糖而又含有充足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再加上不少的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存在有认识上的误区,这不能吃、那也不敢吃,饮食量少或食物吃得过于精细,或者是为控制血糖而严格限制水果的摄入等,再加上有些老年糖友年龄大了,咀嚼功能也稍微减退,他们常会选择一些缺乏膳食纤维的精细食物,这些都可使肠道反射性蠕动减弱而导致便秘。
 
  第三,药物的影响:有些糖友在出现便秘后,往往喜欢自己去购买通便药,长期使用不当的刺激性泻药后,可对胃肠粘膜造成损害,使肠壁敏感性降低,排便反射受到抑制,从而出现反复便结,更加加重了便秘。
 
  第四,负性精神的刺激:有些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了糖尿病后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再遇到便秘时,又更是变得烦躁不安,这些负性情绪可使肛管压力升高,内括约肌反射活动增强及失弛缓,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感,从而引起排便肌肉不协调运动而加重便秘。
 
  那么,糖友该如何改善便秘的状况呢?
 
  1.重建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排便,建议是早餐前后,排便时注意力要集中,不可一边看书看报、玩手机等分散注意力,每次蹲厕的时间不宜过长,排便感觉不强烈时,也不可人为地用力屏气强行排便,以免引起脑出血、心肌梗死等意外发生。
 
  2.每日腹部按摩及提肛运动,可提高排便能力: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取仰卧、双腿屈曲位,双手重叠置于右下腹部,沿着结肠走向进行,由升结肠向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做环形按摩,即从右下腹部开始,向上、左、下顺时针方向做环形按摩,由慢到快、从轻到重,以加快肠蠕动,促进排便。另外,提肛运动也是防治便秘的一个不错的方法,操作也比较简单,可采用站、坐、卧等姿势,吸气时,肛门用力内吸上提,紧缩肛门,呼气时放松,如此反复多次,也可提高排便能力。
 
  3.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润”为主,保持肠道湿润:膳食纤维不仅可以通肠润便,而且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也可延缓血糖的吸收,因此糖友防治便秘时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等。在水果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橘子、猕猴桃、苹果、西瓜、梨等含糖量相对较低的水果,而香蕉、红枣、荔枝、柿子、山楂等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则尽量少吃,并且将吃水果的时间安排在两餐之间,同时注意监测血糖,防止血糖波动,蔬菜以绿叶蔬菜为好,针对咀嚼功能较差的老年糖友来说,也可以将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切成菜末,将水果切成薄片等利于食用,另外要避免辛辣刺激、热气上火的食物的摄入,如辣椒、咖啡、浓茶等。
 
  4.便秘时不可盲目滥用泻药:长期顽固便秘的糖友,需要药物治疗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用促排便的药物,切勿自己盲目滥用,以免加重便秘。
 
  5.适当的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刺激肠蠕动,促进食物代谢,有效地改善便秘的状况,因此可以选择一些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
 
  6.保持愉悦舒畅的心情:愉悦、舒畅的乐观心态有利于预防和治疗便秘,因此患者要克服忧郁、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切不可烦躁不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糖友网”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获取授权、投稿及合作请联系:010-51099090转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