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经验 > 糖尿病患者限盐和并发症预防的那些事

糖尿病患者限盐和并发症预防的那些事

作者: 来源:39健康网 时间:2020-03-17 14:27:19

      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食盐是钠的主要来源,因此日常饮食中盐是必需品,但是我们日常盐的摄入往往是超标的,过多的盐反带来了很多健康问题。本周是世界减盐周,再次呼吁民众控制食盐摄入量,今天我们来讲一讲盐摄入和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相关研究。
 
  限盐不仅仅是高血压患者的日常功课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限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与心血管疾病(CVD)预防相关。此外,糖尿病、血脂异常或肾脏疾病的患者罹患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高,因此也要特别注意日常饮食的盐分限制。对于内分泌科的常见疾病——糖尿病来说,限盐也是必不可少的日常功课,对预防大血管病变(如CVD)和微血管病变(如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相关的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相关。
 
  糖尿病患者的限钠标准
 
  饮食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国指南中都有专门的章节进行介绍,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以及盐为代表的矿物质元素的相关要求。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中提到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克以内,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2000mg,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更应严格限制摄入量。日常饮食中除了食盐之外,其他的高钠食物也需要注意控制摄入量,比如味精、酱油、调味酱、腌制品、盐浸等加工食品,饮食盐和钠的换算关系如下。
 
  盐摄入量和1型糖尿病并发症
 
  1型糖尿病患者中钠摄入量与长期预后之间的流行病学相关性研究于2011年首次在芬兰报道,该研究调查了在芬兰全国范围内饮食盐摄入量是否与死亡率和终末期肾病(ESRD)相关。有2807名1型糖尿病成年患者参与研究,35岁之前患病被纳入。基线时,参与者平均年龄为39岁,男性比例为51%,平均尿钠排泄量为150mmol/d,平均估计饮食盐摄入量为8.8g/d。一半以上的参与者患有视网膜病变,而30%的参与者患有微量或大量蛋白尿。随访期间,发生了126例(4.5%)ESRD事件,全因死亡率为217例患者(7.7%)。研究得到,尿钠排泄每增加100mmol/d,全因死亡率的危险比(HR)为2.09,另外,ESRD的发生率也与高尿钠排泄量显著相关,尿钠排泄量每增加100mmol/d,ESRD的风险就增加≥2.15倍。
 
  研究结果表明,限制膳食钠摄入,有助于降低1型糖尿病患者ERSD的进展和死亡风险。
 
  盐摄入量和2型糖尿病并发症
 
  膳食盐摄入量和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最早是日本在2014年公布的。
 
  后来日本的研究纳入1588名2型糖尿病患者,基线时无糖尿病并发症,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评估膳食盐摄入量,并选择7天饮食记录进行验证,心血管终点定义为心血管疾病(心绞痛或心肌梗塞)或中风的发生率,肾病终点定义为明显的肾病的发展。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终点是视网膜病的发展以及一个阶段到下一阶段的进展。
 
  在基线时,患者平均年龄为59岁,男性占48%,平均BMI为23kg/m2,平均HbA1c为7.9%。血压水平和血脂水平控制良好,每日盐摄入量为10.7g/d。在8年的随访中,每1000名患者每年CVD、肾病和视网膜病的发生率分别为13.6%、8.7%和42.5%,死亡率为6.7%。调整了混杂因素之后,饮食中盐的摄入量与CVD的增加相关(P=0.03)。膳食盐摄入多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增加,尤其在HbA1c≥9.0%时。同时,显著的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和全因死亡率与饮食盐摄入量没有显著关系。
 
  但是限盐和并发症风险相关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或许是每项研究的患者背景差异很大,例如HbA1c、BMI、血压控制以及是否存在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限盐
 
  虽然说关于限盐和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但是我们仍然要提倡限盐,控制食盐摄入量与血压健康也是密切相关的。那么,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限盐呢?以下几个技巧需要了解。
 
  首先,建议大家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可以丰富调味料品种,比如花椒、八角、桂皮、陈皮、大料、辣椒、葱姜蒜等调味料都可以选择,在烹饪时多用醋、柠檬汁、香料等调味,可以替代一部分盐和酱油,还可以选择柠檬、香芹、香菜、香菇、洋葱等有特殊香味的食材,给食物带来别样的风味。
 
  另外,少吃加工食品,学会阅读食物成分表,尤其避免隐形盐,比如避免过多食用面包、劲道拉面等高盐食物。减少在外就餐的频率,外出聚餐尽量选择蒸、煮、烤的烹饪方式。
 
  当然,有的人口味较重,一下子很难达到每日摄盐控制在6克以内,建议采用盐勺,逐渐减量,实现清淡饮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糖友网”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获取授权、投稿及合作请联系:010-51099090转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