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糖尿病新闻 > 最新消息 > 糖尿病研究领域近期进展汇总

糖尿病研究领域近期进展汇总

作者: 来源:药明康德 时间:2017-07-26 20:54:42

  1. Molecular Metabolism: 减肥药或将用作降糖药?

  阿伯丁大学罗威特研究所(University of Aberdeen Rowett Institute)Lora Heisler教授研究组发现,常用的减肥药Lorcaserin可作用于大脑内负责血糖水平调节的神经元,从而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目前临床上使用的7大类口服降糖药主要作用于机体靶器官的不同部位达到降糖目的,而Lorcaserin作用于大脑内前脑啡黑細胞促素皮促素(Pro-opiomelanocortin,POMC),而POMC负责调节食欲,能将“饱腹感”发送信息至大脑达到饮食控制目的,同时,POMC还能激活大脑中另一条回路,将血糖控制在一定水平。不过,研究人员表示,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上述研究可行性,但至少这提供了降糖新思路。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和美国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多名研究人员也参与该项研究工作。


糖尿病研究进展

  2. Nature:华人学者揭示机体感受葡萄糖水平并调节代谢模式的机制

  早在20年前,苏格兰邓迪大学(University of Dundee)Grahame Hardie教授揭晓了AMPK能够通过感受细胞能量状态来维持细胞的ATP生成和消耗的平衡,即能量稳态。近期,该研究小组与中国厦门大学林圣彩教授课题组共同合作,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机体感受葡萄糖水平并调节代谢模式的机制。该研究显示,在某些细胞中,AMP/ATP和ADP/ATP比例在急性葡萄糖饥饿期间仍保持不变,这表明AMPK的激活存在另一套独立的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当葡萄糖水平下降时,AMPK可通过感应糖代谢中间产物果糖1,6-二磷酸(FBP)的缺少而被激活;在缺少FBP的时候,糖酵解代谢通路上的醛缩酶无法与其结合,便会促进某些活化AMPK所必须的物质合成溶酶体复合体,激活AMPK。林圣彩教授进一步地把葡萄糖水平总结为一种“状态信号”,以区别于传统的“能量信号”。具体来说,葡萄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状态”,可以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葡萄糖水平对机体代谢的调节不需要“绕道”能量水平,而是可以直接地被感知,进而让细胞感受到“富足”,启动合成代谢;而葡萄糖水平下降时,细胞感知到“贫穷”,关闭合成代谢。

  3. Scientific Report:炎症因子在胰岛β细胞分化中所起的作用

  胰岛β细胞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一直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失常的主要机制。近期,瑞士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研究人员提出一项新假设,促炎症反应细胞因子会下调β细胞基因表达,引发其功能紊乱,使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相关研究都主要关注多项细胞因子群(如,IL-1β +IFN-γ; IFN-γ±IL-1β或TNFα)对胰岛素β细胞的影响,而此项研究主要关注单一细胞因子的影响。体外研究结果发现:相比TNFα和IL-6,IL-1β可在更大程度上引发胰岛β细胞去分化状态,抑制其分泌胰岛素;TNFα是唯一一款部分抑制β细胞基因表达失常的细胞因子。除此之外,该项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上的研究还表明,抗IL-1β疗法可与抗TNFα疗法联合使用,对于改善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具有协同作用。该项研究意味着有效阻止胰岛β细胞去分化过程,可成为降糖新思路。

  ▲细胞因子诱导胰岛β细胞去分化(图片来源:《Scientific Report》)

  4. Scientific Report:外分泌分析,揭示1型糖尿病miRNA特征

  1型糖尿病是由于环境因素刺激而引起机体对于自身胰岛β细胞恶意攻击,而引起其胰岛素合成能力下降而致。目前,尚无任何针对1型糖尿病(T1DM)早期诊断性生物标志物,而作为DNA表达的调节因子,小分子RNA被认为在胰岛细胞内高度表达,有望用于衡量胰岛β细胞功能完整性。而外泌体(Exosomes,EXOs)含复杂RNA和蛋白质的小膜泡,可经各类细胞所分泌,广泛存在于各类体液中,所以,基于血液或尿液的外泌体所分离出RNA可作为机体某些疾病状况的“晴雨表”。为了更好了解1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变特征,研究人员分别提取12名糖尿病患者和12名健康受试者的血样。借助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研究人员提取到基于血浆的外泌体,并对其进行离心抽取RNA。利用miRNA微阵列和nSolver软件分析,研究人员快速对上述RNA提取物进行序列分析。研究结果初步显示,相比健康受试者,糖尿病患者基于血浆外泌体内7处miRNA水平有所不同,其中6处小RNA(miR-16, miR-302d-3p, miR-378e, miR-570-3p, miR-574-5p和miR-579)水平有所下调,而另一处miR-25-3p有所上调。研究人员进一步揭示上述不同小RNA在糖尿病发病或进展中扮演不同“角色”,比如,miR-302靶向作用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从而参与脂类代谢,而miR-574仅发现存在于已有自抗体的1型糖尿病血样内。这项研究表明了外泌体miRNA可作为1型糖尿病的生物标志物,但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不同miRNA在1型糖尿病”疾病进程“中的具体作用,以便使其用于临床早期诊断或后期疾病进展判断。

  ▲T1DM vs 健康受试者基于血浆外泌体 miRNA表达水平比较(图片来源:《自然》)

  5. Scientific Report:揭示2型糖尿病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

  目前,有关2型糖尿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揭示了糖尿病普遍的易感基因类型,然而其只能解释部分糖尿病类型。近期,德国人类营养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of Human Nutrition Potsdam-Rehbruecke)研究小组通过研究进一步扩大了糖尿病易感基因“版图”。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不仅证实了目前已有单基因多态性(SNP)与糖尿病相关代谢过程间的直接联系,并且,还新发现16处SNP与糖尿病特有代谢特征间的联系,其中一项便是rs499974(MOGAT2)与甘油二酯/磷脂酰胆碱比值(diacyl-phosphatidylcholine ratio)间的关联。并且,通过大型荟萃分析发现,在上述单基因多态性中,有两项基因学特征- rs174550(FADS1)和rs3204953(REV3L)与2型糖尿病间存在重要联系。该项研究成果并没有表明特定基因型所引起代谢物比值改变与糖尿病间存在因果联系,而是表明造成糖尿病相关代谢改变所共有的基因学特征。

  ▲该项研究不仅证实此前GWAS内糖尿病易感基因,还探究糖尿病代谢相关的基因学特征(图片来源:《Scientific Report》)

  6. 1型糖尿病疫苗!即将启动人体临床试验

  芬兰坦佩雷大学(University of Tampere)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一种基于RNA为遗传物质的肠道病毒亚型Coxsackie B病毒,或将诱发1型糖尿病。该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病毒学家Heikki Hyöty教授已经成功证实了基于该Coxsackie B病毒所研发疫苗,能够诱发小鼠模型启动免疫反应过程。此项疫苗的1期人体临床试验将先用于小型健康受试者启动,以观察人体对于此疫苗耐受程度以及获得初步安全性评价数据。1期人体临床试验预计于明年启动。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种肠道病毒参与诸多疾病发病过程,如感冒,心肌炎,脑膜炎和耳朵感染等,此类疫苗注射预计也将带来额外的疗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糖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到作者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必会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