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常识 > 关爱呵护糖友患儿

关爱呵护糖友患儿

作者: 来源:39健康网 时间:2018-07-02 18:12:17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以看出,我们的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民族的希望,亿万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

  虽然我国的1型糖尿病患病率低,但1型糖尿病在全球范围正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另外我国的人口基数大,1型糖尿病的绝对人数仍是一个庞大的人群。儿童及青少年所患的糖尿病来说大多数是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

  1型糖尿病目前是一种无法根治的疾病,其治疗周期非常长。无法治愈疾病的现状及长期的治疗给患儿及家长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极易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发育,如果不加以疏导,很可能发展为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所以良好的心理干预不仅仅能使患儿获得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来正常的成长,还能帮助患儿提升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对于1型糖尿病患儿的治疗可以产生良好的促进效果。

  因患1型糖尿病的儿童及青少年为未成年人,需要家长和学校老师的照顾与关心。家长对待疾病的态度和患儿心理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软弱行为使患儿有不安全感。

  首先,父母过度焦虑情绪不仅会夸大患儿病情,而且容易造成患儿内心对疾病的担忧和恐惧心理。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容易低估了患儿的适应能力,试图给其更多的保护。而父母对患儿的过度保护,又会导致患儿产生依赖性,从而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发育;

  其次,父母的内疚心理使得他们总想给患儿“补偿”,这样的行为无疑加重了对患儿的“过度保护”,不利于其心理的独立。

  再次,部分父母对1型糖尿病的认识不足不但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而且会导致患儿心理恐惧,加大了患儿的心理压力。

  此外,长期的就医过程容易造成父母疲倦、抑郁和社会隔离,造成父母对患儿照顾不周,甚至产生嫌弃及其愤怒情绪。这种态度使患儿感到无价值、自尊心差,甚至导致其发生过激行为。父母长期的不良情绪可能会致家庭模式改变,这也是影响患儿心理行为的关键所在。

  针对以上情况,治疗措施包括:

  1、对儿童及青少年:

  (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糖尿病;

  (2)正确的糖尿病健康教育;

  (3)加强其心理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积极的鼓励、理解和接纳都会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获得自信;

  (4)避免以“血糖”为标准的单一评价方式(每天围着血糖转,情绪随着血糖的波动而波动),要发展各种兴趣爱好,多交朋友,让生活丰富多彩。

  2、对家长:

  (1)为患儿父母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度过疾病对他们的打击的这个心理难关;指导父母正确对待患儿的疾病,同时指导其对待患儿发脾气、不服从、抑郁等不良情绪采取应对措施;

  (2)增强父母的角色意识以及帮助患儿家庭建立支持网络如微信群,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等。

  3、对学校:

  (1)与教育部门配合,和老师做好沟通,减轻因疾病导致的儿童及青少年的学业影响等等;

  (2)老师做好患儿同学的工作,教育她们关爱患儿,不得歧视患儿,促进同学间友好的相处。

  总之,1型糖尿病作为慢性病会导致儿童及青少年有很多的心理行为问题,尤其是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社交退缩等。糖尿病控制的稳定程度以及家庭成员的功能状况都是影响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心理行为的重要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糖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到作者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必会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