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常识 > 从发病机理看1型糖尿病防治

从发病机理看1型糖尿病防治

作者: 来源:文糖医 时间:2017-04-20 20:45:13

  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mellitus,T1DM)主要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一种T淋巴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β细胞进行性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然而发病者不断增多、较高的地理分布异质性、移民后代发病率与新到国家居民发病率接近等,这些并不能完全用已知的遗传和环境因素解释。关于T1DM的研究进展已有了更新的认识,T1DM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导致体内免疫和非免疫改变,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

1型糖尿病

  各种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归纳如下:

  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经典1型糖尿病

  起病较急;发病年龄较小(以青少年为主);“三多一少”较明显;血浆基础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曲线低平;容易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需要胰岛素维持治疗;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阳性。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

  起病相对缓慢;发病年龄较大(以成人为主);早期“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很少肥胖,但肥胖不能排除本病的诊断;经历一段或长或短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阶段;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阳性。

  特发性1型糖尿病:

  急性起病;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甚至衰竭;常以酮症(酸中毒)为首诊表现;需要胰岛素维持治疗;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阴性;诊断时要排除单基因突变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

  暴发性1型糖尿病:

  起病前常有前驱症状如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症状或高血糖症状,1周内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初诊首次血糖大于16mmol/L和HbA1c小于8.5%;起病时胰岛功能几乎完全丧失且不可逆;多数患者出现胰酶、肌酶、转氨酶升高;疾病可发生在妊娠期或分娩后;胰岛自身抗体如GADA等可为阴性。

  正确的分型是糖尿病患者得到恰当治疗的前提,但有时糖尿病分型仅依据临床特点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正确地区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多项研究发现C肽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中存在显著差异,关于C肽的诊断截点值也一直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C肽≤200pmol/L即可诊断1型糖尿病,也有研究认为截点值应选在300pmol/L。国内尚未开展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探讨该C肽切点的选择。而且国内1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经验:发病年龄小、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伴有酮症或酮症酸中毒;体型偏瘦、胰岛功能低下等。

  过去30年,标准化治疗提高了血糖达标率、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但要达到模拟β细胞对血糖的精确调控、完全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终极目标还很遥远。各种干预措施无外乎瞄准β细胞减少的各个阶段:一级预防——防止自身免疫紊乱的发生发展;二级预防——自身抗体出现后,对引起β细胞破坏的自身免疫过程进行干预;三级预防——发病后维持、恢复β细胞功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糖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到作者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必会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