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并发症 > 筛查并发症,你得做到这些

筛查并发症,你得做到这些

作者: 来源:39健康网 时间:2018-11-17 17:47:04

  做好筛查,将有助于预防、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这是好多医学工作者在呼吁的事情,她们也都是为了患者们好,不存在私心。

  每天进行——

  自我血糖监测

  指尖末梢血糖监测简单易行,糖友在家或在社区医院都可进行,我们更推荐在家进行。

  对于那些没有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糖化未达标(或治疗刚开始)时,每天要进行5~7次的血糖监测,每周测3天;糖化已达标时,每天可以测2次血糖,每周测3天。

  对于那些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糖化未达标(或治疗刚开始)时,每天要测血糖药多于5次;糖化已达标时,每天可以测2~4次血糖。

  足部检查

  由于糖尿病足危害大,而早期的足部检查及护理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做药。因此糖尿病患者应:

  每天检查双足,特别是足趾间;有时需要有经验的他人来帮助检查足;定期洗脚,用干布擦干,尤其是擦干足趾间;穿鞋前先检查鞋内有否异物或异常;不穿过紧的或毛边的袜子或鞋;足部皮肤干燥可以使用油膏类护肤品;每天换袜子;水平地剪趾甲;由专业人员修除胼胝或过度角化的组织;一旦有问题,及时找到专科医师或护士诊治。

  每月进行——

  体重和腰围

  所有糖尿病患者初次就诊以及每次复诊时都建议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2)),必要时测量腰围。

  良好的体重控制可以体现糖友饮食、运动控制情况,帮助控制血,,也可以帮助医师查找血糖波动的原因。这项检测简单易行,可在家或在医院进行,建议可定期在晨起、空腹、穿着居家服时在家测量并记录。

  BMI>24kg/m2的超重和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3~6个月减轻体重的5%~10%;消瘦者(BMI<18.5kg/m2)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达到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血压

  糖尿病患者在初次就诊以及每次复诊时都应进行血压监测。

  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推荐进行家庭血压测量,初始阶段或评价疗效的建议连续测量7天,每天早晨(6:00~9:00)、晚上(18:00~22:00)各测量1次,每次测量2~3遍,去掉第1天,仅计算后6天血压平均值为治疗或评价的参考值。

  长期随访中如血压稳定且达标,建议每周测量1~2天,如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则增加频率。必要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便于有效地进行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

  每3个月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反映既往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既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

  HbA1c检测无需患者空腹,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受进餐影响;较静脉血糖更能反映长期的血糖情况,且不受短期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一些非血糖因素影响HbA1c而引起的误差少见,如血红蛋白病。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的建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测1次。

  每半年检查——

  血脂紊乱

  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应检查一次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存在血脂异常患者,如果是接受饮食与非药物治疗者,开始3~6个月应复查血脂水平,如血脂控制达到建议目标,则继续非药物治疗,但仍须每6个月~1年复查,长期达标者可每年复查1次。

  每年检查——

  尿常规、肾功能等糖肾指标

  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5年后才会发生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可伴有糖尿病肾病。

  确诊2型糖尿病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筛查,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肌酐(计算eGFR)。这种筛查方式有助于发现早期肾脏损伤,并鉴别其他一些常见的非糖尿病性肾病。

  眼底检查

  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应尽快进行首次眼底检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检查,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的5年内应进行筛查。

  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如果要准备妊娠,应做详细的眼科检查,因为妊娠会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危险和(或)使其进展。怀孕的女糖友应在妊娠前或第一次产检、妊娠后每3个月及产后1年内进行眼科检查。

  神经检查

  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和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5年后,应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随后至少每年筛查一次。

  筛查的方法包括问诊有无相关临床症状,检查糖友对温度、针刺疼痛、压力和震动等感觉是否异常。而最终糖尿病相关神经病变的确诊,推荐使用10g尼龙丝检查及周围神经震动阈值检查作为神经病变筛查方法,以此评估糖尿病患者足溃疡和截肢的风险。若有筛查阳性,可进一步进行神经电生理(肌电图)检查。

  血管检查

  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常规进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筛查,伴有下肢动脉病变发病危险因素(如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至少筛查一次。

  检查方法包括常规的颈动脉、椎动脉、下肢动脉的超声及ABI踝肱指数检测,这些都需要内分泌科门诊进行。

  如果发现行走后下肢肌肉酸痛、休息缓解(间歇性跛行)、下肢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随时复查上述项目,如果怀疑存在动脉狭窄或缺血,可进行相应血管增强CT检查,必要时可以到血管外科进行血管造影检查。

  冠心病

  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因此糖尿病确诊时及以后,至少应每年评估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  评估的内容包括心血管病现病史及既往史、年龄、有无心血管风险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早发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肾脏损害(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等)、心房颤动(可导致卒中)。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同样也是糖尿病患者中最为重要的代谢性骨病,其导致的骨折也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推荐50岁以上患者,尤其是有骨质疏松高危因素患者,如体型偏瘦、早绝境或性功能减退、身高变矮>3cm、有骨质疏松骨折病史、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推荐每年进行骨密度(DXA)检查。

  肿瘤

  研究显示,糖尿病可能增加各种类型的癌症发生,患者的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肿瘤发生风险增高的原因。

  综上所述,有条件的话,对于中老年患者,可每年进行肿瘤标志物的筛查,可与其他筛查项目同时在内分泌科进行检查。如有有不明原因的消瘦、血糖较前突然恶化或者其他系统症状,应该警惕肿瘤发生的风险,及时就诊专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糖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到作者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必会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