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糖尿病前期 > 糖尿病前期基础知识 > 解读糖尿病防治的四个误区

解读糖尿病防治的四个误区

作者: 来源:健客网社区 时间:2018-04-20 19:33:40

  我国糖尿糖病防治形势日益严峻,患病率十年来翻了近两番,患者接近1亿。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起始用药不及时、不恰当,或用药不规范、随意停药,造成血糖控制不佳,引发各种并发症。在近日施贵宝召开的“最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专家访谈会”上,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华章教授结合2010最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了当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误区。

  误区1:

  确诊后吃药就行,生活方式的调整不重要

  在发病早期,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没有任何症状,或只是略感不适。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糖尿病不断发展,才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容易疲乏等。

  对比2007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指南》更强调应首先采取至少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再考虑是否用药。这表明,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早期糖尿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杨华章认为,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血糖8.0mmol/L,在早期不一定用药,更应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当然,如果确诊糖尿病,血糖已经飙升很高的水平,此时就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使用药物治疗了。

  误区2:

  最好把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空腹血糖<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这是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目标控制值。但是2010版《指南》却将糖化血红蛋白<6.5%的指标放宽到7.0%。杨华章说,这是因为临床发现,大多数人糖化血红蛋白降不到6.5,而且6.5与7.0这两个值的人群预后相差不大,所以就把糖化血红蛋白放宽到7.0,与美国指南吻合。

  另外,专家还强调,糖尿病治疗需要个体化,尤其在病程早期,对于胰岛功能相对较好、无明显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使用无明显导致低血糖药物,应尽可能将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如糖化血红蛋白<6.5%)。

  杨华章说:“血糖不是降得越低越好,对于特殊病人、年龄较大、病程长或合并了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目标控制值更是要放宽。”

  误区3:

  使用胰岛素会上瘾,所以还是推迟使用

  害怕使用胰岛素,这是临床上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误区之一。在2010年《指南》中指出,如果肥胖患者接受多种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仍然超过7.0,应考虑尽早加用基础胰岛素。对于非肥胖患者,在饮食、运动和控制体重等措施合并口服药物治疗3个月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高于7.0,也建议开始胰岛素治疗。

  误区4:

  反正药物治不好,不如直接做手术“根治”

  手术治疗是最近这几年来糖尿病治疗中的一个新话题,所以,手术治疗糖尿病写入2010年新版《指南》。《指南》中指出,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疗效,甚至超越了药物治疗。《指南》新增这一章节旨在强调选择手术治疗时应权衡利弊,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手术扩大化。

  手术治疗主要适应证如下:①体质指数(BMI)≥35,合并2型糖尿病;②BMI32~34.9,合并2型糖尿病,经口服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6个月以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高于7.0;③年龄在18~60岁之间;④2型糖尿病病程≤5年;⑤胰岛自身免疫抗体测定阴性,C肽水平不低于0.3mg/L;⑥无其他腹部手术的禁忌证。由此可见,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能进行手术治疗,要知道手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风险也很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糖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到作者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必会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