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治疗 > 2型糖尿病治疗要转变理念

2型糖尿病治疗要转变理念

作者: 来源:知糖网 时间:2016-12-14 09:57:21

  2型糖尿病治疗应转变十大理念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糖尿病的治疗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新的治疗理念更趋于科学和理性,更接近疾病的本质,其核心内容就是强调早期、联合、强化和保护胰岛细胞。
2型糖尿病 理念

  1.从单纯降糖向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转变 糖尿病作为代谢综合症的一部分,聚集了众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腹型肥胖、高血凝及慢性炎症状态等,这些危险因素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仅仅控制血糖是远远不够的,应当针对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实施全面控制,达到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的目的。

  2.从尽量单药治疗向早期联合用药转变 以往在应用降糖药物时,往往是先用一种药物“单打独斗”,直到用至最大剂量血糖仍然得不到满意控制时,才被迫采取“联合作战”。新的治疗模式主张在疾病早期采取积极联合治疗的方案,在单一药物的半量(最大允许剂量的一半)不能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时,积极采取非同类药物联合应用,早期联合用药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使血糖快速并持久达标。

  3.从首选降糖药向早期应用胰岛素转变 早期应用胰岛素可以纠正内源性胰岛素的相对不足,降低高血糖对B细胞的毒性作用,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担,使受损的胰岛B细胞得以休息和恢复,提高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不仅有利于血糖的良好控制,还可以有效保护血管,减少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4.从“阶梯治疗”向“积极理性化治疗”转变 2型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模式是所谓“阶梯治疗”。即先从改变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开始,然后采取单一口服降糖药治疗,最后不得已才使用胰岛素。“积极理性化治疗”是尽早给予药物治疗,早期联合用药,使血糖尽快控制达标,并尊重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根据不同阶段病理生理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5.从“胰岛素促泌剂”向“胰岛素增敏剂”转变 不恰当地过度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如优降糖),不仅不利于对胰岛B细胞的保护,反而可能加速胰岛B细胞的衰竭,导致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而胰岛素增敏剂可以直击胰岛素抵抗,对胰岛B细胞和大血管均有保护作用,不仅有利于实现长期稳定的血糖控制,延缓2型糖尿病进展,而且可以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6.从“普通胰岛素促泌剂”向“餐时胰岛素促泌剂”转变 进餐时胰岛素促分泌剂(如诺和龙)具有“快进快出”的优点,可明显改善胰岛B细胞餐后胰岛素的分泌,产生类似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故可较好地降低餐时和餐后血糖水平。

  7.从“常规治疗”向“强化治疗”转变 强化治疗可以有效保护胰岛B细胞,使受损的胰岛B细胞得以休息和修复,从而恢复和提高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也可以有效保护血管,减少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8.从“竭泽而渔”向“保护胰岛B细胞”转变 胰岛功能衰减是2型糖尿病病情恶化的重要标志,以往在治疗糖尿病时,为了追求快速降糖效果,往往选用长效、强效胰岛素促泌剂,这种“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不利于对胰岛B细胞的保护,会加速胰岛功能衰竭,最终导致药物继发性失效。临床上通过综合治疗达标等措施可以延缓或避免B细胞的过快、过早衰竭。

  9.从单纯药物治疗向综合治疗转变 饮食疗法是基础,运动疗法是手段,药物治疗是关键,病情监测是保证,糖尿病教育是根本,“五驾马车”缺一不可,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10.从“重治轻防”向“防治并重”转变 通过对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干预),不但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还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循证医学试验证实:生活方式干预比药物干预更为有效,也更经济,值得大力提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糖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到作者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必会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