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糖尿病新闻 > 最新消息 > 瑞京糖尿病医院创始人——《20年专注糖尿病连锁医院的实践历程》

瑞京糖尿病医院创始人——《20年专注糖尿病连锁医院的实践历程》

作者:卓国金 来源:糖友网 时间:2019-10-10 14:24:23

  各位同道:大家下午好!
 
  我是卓国金,嘴比较笨,所以大家如果听不懂,就记住我是一个比较笨、比较慢的人。诊所界给我一个命题是《20年专注糖尿病连锁医院的实践历程》,其实这个实践,是我们一直在试错,或者说一直在学习的历程。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做糖尿病?”其实,糖尿病事业的回报是比较慢的,当时很多人都在一起做,到后面他们发现干别的更快,所以跑的快的,他们就都做别的去了;而我没得选,只能做糖尿病。因为做糖尿病的慢,也符合了我自身性格上的慢,也没有人跟我竞争,我可以慢慢来做,做糖尿病越慢,我就越觉得有安全感。不怕慢,就怕站;慢工才能出细活。做糖尿病可以做得久,对于我来讲,这正是内心想要做的。我常常在思考,挣钱最多的人一定不是我,有人抢、有人争的事,我知道我也争不过,所以慢慢地我也就不去争、不去抢了。但是如果跟我比慢的话,我觉得我还是有点信心的,因为我最不缺的就是耐心。
  当然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也经常会耐不住寂寞,也会受到很多很多的诱惑,前面的11年就是我自己在做一家医院,好不容易开第二家的时候,终于有人说“我跟你一起合作”,当时一下子跑出来十几个人一起合作,我又用了11年的时间,终于还是让这些股东都一个个失望而去了。糖尿病项目确实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只有持续投入而回本却都是遥遥无期……当然持续的投入对于我来讲是一种选择,跟刚才很多老师讲的有点异曲同工之妙———看长远的可持续性!
 
  今天讲的主要内容就在这一张PPT上。简单讲就是“双11”比较好记,前面的11年,也就是1997年到2008年,我们在山西太原做了第一家医院———太原糖尿病专科医院,其实一开始就是一张桌子、一个医生,也就是半间诊室,后来一个诊室里面有两个医生,慢慢发展到一家医院,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只有12张病床的住院病区,还从来没有住满过......
 
  古语云“三十而立”,2004年我在做人生规划的时候,内心深处好像还想多做一点点事,所以我就去北大学习,学完以后就去办护照,办完护照就到处去游学,今天我讲的重点的内容,就是在后面的11年里我们做了哪些事,其实我们就是引进了一个模式(台湾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做了几家医院,引进了一批海峡两岸知名的医护专家,发起了一个班廷糖尿病医生集团,今年我们有机会参与了两个台湾的糖尿病诊所,下一步我们也会继续做糖尿病诊所。
 
  我们的概况
 
  瑞京目前总共面积2万多平米,641张床,年门诊人次21万,住院人次1.36万。员工678人,其中医生130人,护士173人,医技64人,还有专职营养师、卫教师51人。
 
  我们怎么定义自己?“做糖尿病共同照护的践行者。“
 
  其实一开始我们的定义,就是“做台湾糖尿病共同照护倡导者”,我们是2014年开始作的,当年的交流规模就比较大;到2015年、2016年以后,很多公立医院也纷纷派出骨干去台湾学习共同照护,并开始在大陆做糖尿病共同照护。这时候,如果我们再说自己是“倡导者”的话,那就是有点“不识时务”了,估计会让很多人不爽,甚至我们是要挨批评的,所以我们就主动改为“践行者”,大家一起实践,一起行动,这样更好。因为我们瑞京连锁医院的一贯主张就是“一起改变糖尿病”。
 
  一群人,一辈子,共同照护糖尿病,做糖尿病人的终身健康管家。
 
  怎么做呢?唯有多用心。于是我们倡导九心服务理念:即精心、细心、专心、热心、爱心、耐心、贴心、责任心和同理心。
 
  坦白说,我不懂英语,初中还没毕业,我这个人除了比较笨和比较傻之外,还有一个标签,就是“不懂装懂的高手”!我去国外参加专业会议,虽然不懂英语,却对国内外很多专业学习乐此不疲。有时候坐在我旁边听课的人,他会问我刚刚讲的是什么,是A还是B?我说“抱歉,我不懂英语”,总是会把他们吓到——因为我能坐在那里一整天,心无旁骛专注地听。我虽然听不懂英语,但是除英语外的常用行业PPT图文,还是会看懂一些;讲者的身心语,以及会场的氛围,也都会感染到我。所以,他们笑,我也会跟着笑。
 
  欧美加澳日韩、台湾地区学习考察
 
  到处去看医院,也是“感觉很好但很’晕’“!总觉得既然选择了糖尿病,却又不懂,那就更要看,下苦功夫,用笨功夫,到底好在哪里、怎么个好。一开始我去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到处去看,从参观医院到参加学术会议,美国糖尿病协会年会(ADA)、欧洲糖尿病年会(EASD)、国际糖尿病联盟科学年会(IDF)、台湾糖尿病卫教学会年会(TAED)等,都去学习。看了之后觉得差距太大,英语又不懂。直到去了台湾地区,真是眼前一亮,首先是看懂了,语言能交流了,然后文化是一致的,生活习惯是一致的,关键是他们也愿意教、愿意带。所以感觉一下子找到了方向,于是就下定决心学习台湾的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这是今天所讲的核心。
 
  下定决心学习共同照护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能学以致用的就是适合你的。于是,我就动员五家医院一起去学习台湾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把医院高层、中层及一线医护人员都分批派去学,先后派到台湾去学的有93人(现在还要多一些)。彰化基督教医院、长庚医院、慈济医院、秀传医院、台大医院、马偕医院、仁爱医院、国泰医院、市立联合医院、振兴医院、童综合医院、圣马尔定医院、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荣民总医院、三军总医院乃至专门看诊糖尿病的李氏联合诊所、游能俊诊所、林瑞祥教授诊所、姜博文诊所等都会去看。
 
  如果一次两次学不会,我们就铁了心,三次四次五次地继续学。你越学不会就说明你的差距越大,就越是需要专心致志地去学。最后,我们选择了专门做糖尿病的专科诊所——位于屏东的李氏联合诊所学习,先去学血糖管理,先把血糖搞清楚。他们说你做的是糖尿病专科医院,你血糖还管不好吗?的确,现在国际上研究糖尿病最权威最好的机构、世界“糖尿病圣地”——哈佛大学Joslin(乔斯林、约瑟琳)糖尿病中心,他们的血糖、血脂、血压的综合达标率才18%点多,你看世界上最好的专业机构尚且如此......同志仍需努力!
 
  我们为什么不断选派人员去学习?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想进步,更希望我们的达标率不能总是在低位徘徊,不进步就是退步。我个人每年都去台湾,有时候一年去几次,到现在什么是共同照护,我也搞得不是很清楚,因为我不是学医的。但我认一个理,如果从14年到现在19年没把这个事搞明白,那就继续搞,再用一个6年,甚至两个6年。
 
  滴水穿石,铁棒磨针,我们最不缺的,就是这种持续、认真的精神。后面为什么固定在这家诊所学习呢?因为这家能够忍痛割爱,真正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瑞京着想,把他们的辅导老师派过来,手把手地去教我们,让我们的人去做,她们边教边练,我们五个医院,一家派一两个一线的营养师、卫教师,轮流来辅导。
 
  到底什么叫“共同照护”?
 
  就是一群人服务一个病人,当然医生还是核心。
 
  坦白地说,我们从2009年外出游学到2014年决定下来就学台湾的模式,我们一直在吵架,我嘴笨,也讲不过他们,他们说“台湾跟大陆制度不一样,医保政策、文化背景也不一样”等等,直到2015、2016年以后,大家看到公立医院也纷纷派出得力的医护人员去台湾学习,才慢慢意识到这个决定确实是对的。以上是在台湾学习的部分。
 
  除此之外,我们也请进来大陆的一批专家,还有台湾地区的专家,同时也派一线医护人员到多家三甲医院去进修一个月、三个月到半年,当地哪一家医院内分泌科最好,我们就派到那儿去实习,其中有一个派到香港去,她回来说根本听不懂香港普通话,我就很郁闷,香港讲的至少也是普通话,如果把她派到国外去,那英语就更不懂了,所以就越觉得我们的差距确实很大。我们派到台湾学习的一线医护人员,TA会把台湾的教材带回来,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去台湾学习,所以他们会拿回来学习的讲义和PPT课件,分享给全员,一起学习。
 
  还有信息化,在台湾看诊流程很顺畅,大家做得很轻松,我们做起来怎么就那么慢、那么难,怎么做都不对?最后,我们也花了重金,把台湾的信息化系统引进来,然后我们每天有问题就随时反馈,定期讨论修改,持续精进,直至合适。这一点,是我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
 
  向专业扎根
 
  我们每周有两次作病案讨论,就是讨论你学的共同照护,怎么管病人,如何做个案管理、管得怎么样,每家医院提前两三天把病案发到各个医院的群里面,医院组织一线的医务人员去作病案讨论。
 
  大陆的环境跟台湾地区不一样,一开始提问、互动,大家都是不回应的,很尴尬......所以,只要到了病案讨论的时候,每家医院必须提前去交流,交流以后必须回应问题并提出来自己的意见、问题,然后指定专人去互动发言。这个还是有一些作用。
 
  比较难得的一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前内分泌科的主任陆菊明教授,及台湾诊所的院长、医师、营养师、卫教师们,每次都会坚持参加两岸的连线学习,这一点,对于底子比较薄弱、想进步的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医护人员来说,能得到他们在线上毎年100次以上很实用、具体的指导,真的是蛮幸运的。
 
  同时,我们每个季度也会组织考试,其实考的就是一些最前沿的知识,为什么要考试?我觉得考试还是有点效果:学习成绩排在前面的,会公布出来,获得嘉许和表扬;成绩排在后面的,我们也会把分数公布出来,毕竟大家都要面子。
 
  从美国糖尿病年会、美国糖尿病教育者年会,欧洲糖尿病年会,到台湾地区的糖尿病卫教年会,以及咱们大陆这边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及教育学组/足病学组年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中国医师学会糖尿病/分内泌分会、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内分泌糖尿病分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内分泌糖尿病分会等,我们都会去看、去听、去学习。
 
  后来,我们的专家、年轻的医护人员,就有机会在一些学术会议上作汇报、口头发言、作主题演讲,也会在一些核心期刊杂志发表文章。瑞京人在专业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效。
 
  大家参加这些会议都是因公出差,公费出差,带薪并报销所有的费用。如果有汇报、发言我们都会给予嘉奖;如果能在SCI期刊上发表文章,一个影响因子奖励3万元。作为民营医院,能够发表自己的学术文章,其实非常不容易。对在座各位同道来讲,这可能都是小儿科,但对于瑞京来讲,只要一线医护人员能够发表这类文章,就是给我们增光添彩,只要时间允许,无论是哪儿,我都会亲自去给他们拍照,回来后,呶,这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请允许我分享一下我们最近的成果: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西太区年会
 
  美国糖尿病教育者年会AADE
 
  美国糖尿病科学年会ADA
 
  台湾糖尿病卫教学会年会TADE
 
  2019年CDS教育管理研讨会
 
  这是去年在马来西亚召开的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区IDF-WPR学术会议,这是美国的糖尿病科学年会ADA,美国糖尿病教育者年会AADE,这是台湾的糖尿病卫教年会TADE,还有今年年底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年会CDS及国际糖尿病联盟lDF,我们都有壁报和口头发言。
 
  2017年教育管理论坛壁报交流5篇,入选论文13篇;
 
  2018年ADA壁报交流2篇,AADE壁报交流1篇;
 
  2018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西太区口头发言1篇;
 
  2018年台湾糖尿病卫教学会年会壁报7篇;
 
  2018年教育管理论坛壁报1篇,入选论文18篇;
 
  2018年专业期刊发表统计源核心期刊1篇;
 
  2019年《中华糖尿病杂志》1篇,《中国糖尿病杂志》1篇;
 
  《Journal of Diabetes》(糖尿病杂志)录用文章1篇;
 
  2019年台湾糖尿病卫教学会(TADE)壁报6篇;
 
  2019年教育管理论坛优秀论文2篇,口头发言4篇,壁报4篇;
 
  2019年全军内分泌代谢病学术会议壁报1篇;
 
  2019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口头发言2篇,壁报5篇;
 
  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韩国站,口头发言2篇。
 
  沟通的桥梁
 
  因为我们一线的医护人员发表文章很难,也没有机会在公共媒体上露脸,我们就自己办了一本《中华糖友》杂志,截止目前耗资一千多万,一线的医师、营养师、卫教师团队把自己日常怎么管病人,管得怎么样,病人对你有什么回应等临床上的一些真实体悟进行投稿,有稿费,当病人离开医院以后,杂志也是你跟病患保持沟通的很好的桥梁。我们现在已经办了50多期,每一期现在是6万多册。如果病人需要,我们会给他邮寄到家里面。我们还买了一万多台腾讯糖大夫血糖仪送给病人,因为觉得与其去打广告,还不如把这些钱直接用在病人身上。再就是共同照护个案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能够帮助到医护、医患、营养卫教,更好更系统地管理糖尿病。
 
  因为不容易,所以更努力
 
  图片左边这位老爷子现在87岁,是我非常敬重的老前辈,他把位于台北101大厦附近的自己的家直接改成了糖尿病诊所,87岁还在看诊病人,常常是一个病人看一两个小时。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海峡两岸糖尿病共同照护论坛。
 
  我们自己也在办糖尿病共同照护论坛,因为作为民营医院,你想在一些主流大会上作主题发言,那里基本没你的位置,顶多给你一个优秀论文、口头发言或者是壁报交流,就不错了。
 
  可是我们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要进步的,所以我们克服重重困难,自己办了海峡两岸糖尿病共同照护论坛,把台湾地区给我们作过辅导的老师请过来,大陆这边的优秀专家请过来,去年是第六届,太原、成都、兰州都办过。今年的论坛是第七届,兰州、太原已经举办,9月22日我们举办第七届糖尿病共同照护论坛(北京站),许多媒体都作报道,网上也会有直播。
 
  10月18日-19日是成都站,11月3日是哈尔滨站,就是把台湾地区和大陆这边包括瑞京的一些共同照护经验,给大家作交流。
 
  第七届糖尿病共同照护论坛——兰州站(6月15日)
 
  第七届糖尿病共同照护论坛——太原站(7月21日)
 
  第七届糖尿病共同照护论坛——北京站(9月22日)
 
  第七届糖尿病共同照护论坛——成都站(10月18日-19日)
 
  第七届糖尿病共同照护论坛——哈尔滨站(11月3日)
 
  布道者
 
  另外就是87岁的老爷子林瑞祥教授,10月11号到12号会带领卫教师李佩芬小姐在北京做义诊,教病人和医护人员如何更好地去管理自己的疾病。
 
  医联体
 
  还有,今年我们和兰大二院、黑龙江省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了医联体。20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想能不能获得一些公立医院的专业辅导,今年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我们觉得也不能给人家丢脸,所以我们启动了JCI认证(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认证)。
 
  术业有专攻
 
  今天诊所界搭建这个平台挺好,我们办杂志花了一千多万,送血糖仪花了千把万,培训也是花了一两千万,我们请台湾的老师扎在大陆的各家医院作指导,这些都很费钱,送各家医院的人员去台湾培训,全集团所有员工都要参加培训,这些也有不小的费用和成本。但是我们觉得值,这些钱都该花,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
 
  未来做企业,一定是分工出效益、协作富成果。我们22年来,长期致力于糖尿病防治事业,专业的医生可以自由执业,当我们需要某些专业人才、技术的时候,其实可以购买,这样的平台我觉得真的是蛮好,因为未来社会分工更细,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合作。如果你要开一家诊所,难道你还要学会盖房子,学会做桌子、研制仪器设备和药品吗?从头开始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太难了、太累了,它涉及很多,技术方面、信息方面、各个单病种的临床路径等,这些需求,我们其实都可以向专业供应商、医生集团,乃至护理/卫教/营养/照护集团购买服务。
 
  我们单单引进信息化就花了一千多万,效果有没有,目前看很有限,但我们有信心——如果当初是自己去研发,更划不来。
 
  未来已来
 
  给大家分享一个台湾的诊所,它在一个人口只有7万的小镇上,只有一个医生,还有几个护士,一周上五天班。它把镇上百分之七八十的病人都管了,镇上有一级、二级医院,也有很多很多诊所,但是人家只看糖尿病,只管血糖。人家的血糖、血脂、血压综合达标率,高达50%左右。
 
  一起改变糖尿病
 
  今年1月份在台湾参观拟新开的台湾班廷谢安慈糖尿病诊所,前一天,他们还在安装电脑,桌椅板凳都还没弄好,第二天就开业,他们不会担心第二天医保能不能下来,工商税务消防环评会不会来找茬。他们很确定明天一定能正常开诊,同行都过来捧场,很多的业内同道,包括卫生部部长、卫生局局长、各大医院的大咖,都会去送花篮道贺,人家到了以后,聚在诊所大堂喝点茶、咖啡,吃点水果、小点心等等,也就是所谓的沙龙,顺便聊一些业内动态,不用车接车送、随礼及大餐,真是令人羡慕的简单。
 
  发自内心的期望
 
  糖尿病是个慢性病,得了就是一辈子的事,我们一辈子就做它,我希望在我不在的时候,我们瑞京还在,而且越来越好。
 
  做糖尿病人的终身健康管家
 
  这是一种愿景。因为现在我们的公信力还远远不够,我们的专业力量尤其是在疑难病症的诊治上,和具有百年历史沉淀的三甲医院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为医院周边五千到一万个糖尿病家庭做日常看诊、用心照护,尽量让我们照护的病患的血糖、血脂、血粘、血压、尿酸等指标更加平稳,延缓甚至控制各种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瑞京全员持续精进地修炼基本功,需要我们的共同照护团队把病患的疾病全方位、系统性地照护好,对病患知根知底,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基于价值的全人全程管理,医患双方是彼此了解并相互信任的,一起改变糖尿病。
 
  我们之所以愿意花那么大力气去培养人才,是因为意识到很多人培训以后,他可能会走人,但是对这个我们是要接受的,否则进步不了。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同行也不一定是冤家,还有我们跟医生、厂家打交道,总觉得人家是学历很高的代表,甚至海归,结果对接了一个小医生,我觉得这个不应该。
 
  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医生培养起来、培养出来,把双方之间的这个差距拉小,再拉小。
 
  回顾这22年,一开始的11年做了一家医院,从2008年到2019年这后一个11年我们做了几家医院,打造了一个模式,引进了一批专家,然后启用了一套信息化系统,发起了一个医生集团,最后也参与投资了台湾的两家诊所,台湾的两家诊所是辅导我们的机构,我们大家一起按照比例来投资。
 
  我们怎么样找到自己的专业,并在这个专业领域不断取得长足的进步?我们如何由表及里、真正打造我们的共同照护模式?我们现在可能仅仅做到了台湾共同照护模式的20%、30%,瑞京五家医院,现在一般每家医院一百多人,而台湾的诊所只有十几个人,也就是我们还有十倍的空间可以慢慢去成长。
 
  现在我们的关注点是专注提升团队共同照护能力,持续精进自己,只要周边的病患有需要,我们就争取被需要,政府医改或者是政策再怎么变,总是要让规规距距做医疗的机构生存,它们总会有一席之地。
 
  总是会有点问题,但总是要做点事情
 
  孙悟空是在取经路上碰到的,猪八戒是在取经路上碰到的,沙和尚是在取经路上碰到的,白龙马也是在取经路上碰到。所以要碰到可以与你一路同行的人,你必须先上路!当你为目标而坚定前行的时候,帮手才会出现;当你为目标而坚定前行的时候,贵人才会出现!所以,我们决定上路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但是走着走着就出现了团队!
 
  因为我本身嘴比较笨,但还是希望跟大家有个分享,这段话是在网上抄的。还是关于唐僧取经的。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回到大唐后,李世民摆设酒宴,给师徒四人接风。
 
  李世民问唐僧:“你今天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唐僧回答:“我靠的是信念。只要我不死,我就能取到真经!”再问孙悟空:“你靠的什么?”孙悟空说:“我靠的是能力和人脉。我没办法的时候我会借力。”
 
  然后问八戒:“你动不动就摔耙子,还好色,你怎么能成功?”猪八戒说:“我选对了团队,一路有人帮,有人教,有人带,想不成功都难!”
 
  最后又问沙和尚:“你这么老实,怎么也能成功?”沙和尚说:“我活得很简单,就懂得听话、照做!”
 
  《中华糖友》杂志
 
  最后这个是我们的杂志。因为很多糖尿病人是中老年人,小孩得糖尿病的很少,所以我们这个杂志是免费赠阅的,病人有需要我们会免费给他邮,当然是平邮,可是我们发现如果平邮的话有一半以上的人收不到;如果用快递,一个快递至少五块钱,我们根本快递不起。
 
  所以如果大家有需要,可以扫一下这个二维码,把你们诊所/医院的地址通过扫一下这个二维码留给我们,只要糖尿病人有需要,我们就把这个杂志寄到你们的的诊所/医院,我们会把所有地址都留在这本杂志上面,病人可以到你那里就近去拿杂志,这样单人的邮寄费就会省下来,而且他一定能拿到。
 
  专注、务实、奉献、超越
 
  因为我不是搞医学专业的,所以我就越发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医生看病有看家本领,其实管血糖也不难。我常常在想,我们瑞京的医院一般一家医院一百多人,如果是台湾那边的效率,十几个人就可以管5000糖尿病人,那我们的一家医院就会变成10家糖尿病专科诊所,就可以管5万糖尿病人。这也是我非常有信心的依据。因为我们可以慢慢来,比如10年甚至30年去学、去成长到台湾现在的糖尿病管理体系。
 
  其实这个体系和临床路径一点儿都不难,只是说这些在我们医院都要成为一种常态,有学习的氛围,有标准化流程,有系统支持,有专家对人才的培养和持续辅导,我们不止是在培养人,我们更是个有进取有追求的专业机构。我们常常看到很多顶尖专家他已经在细分领域里很专业了,人家看糖尿病看了一辈子,他们到现在天天都还在争分夺秒地学习呢!我们年轻人,又岂能不学?
 
  我比较笨,但有一点,我听话,或者我照做,像人家一样,一辈子只干糖尿病。很多内分泌医生,他们在公立体系里面拿的工资也是很有限的,可是越老越值钱。我在想现在这些机构,如果把一家医院变成十个诊所,有准备的人都会有成长的机会,一个机构可以让很多内分泌医生在这里获得成长,或者是哪怕我只会看诊,其他的不会也不用担心,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体系里面,我不是孤军奋战,我不是一个人在学习,我是跟大家一起学,那就会进步很快的。
 
  我虽然外行,但是能够感受到每一次和台湾连线学习都会有进步。比如说,我们一开始提问都没人回应,现在慢慢上了轨道。我们的培训不是说你要去超过协和,而是你能够管理好血糖,你的血糖、血脂、血压的综合达标率能够再高一点,每个人都做好你最擅长的那一点就够用了。
 
  今天在座的都是医护人员,我们知道。糖尿病得了以后就是一辈子的事,并发症迟早会来而且越来越多,这个谁也改变不了。如果是我自己的话,一定愿意找一个值得信赖的机构/团队,它可以让我很放心地去把自己的健康,甚至我家族的健康,交给它去打理、照护。
 
  从相识、相知到相信,
 
  从认识、认可到认定。
 
  打造:
 
  专业人才的摇篮
 
  糖尿病患者的港湾
 
  做糖尿病患者的终身健康管家
 
  ——这就是我们想努力达成的美好愿景!
 
  我们认为
 
  能够一辈子做一件事是幸运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糖友网”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获取授权、投稿及合作请联系:010-51099090转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