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监测 > 血糖的控制可不能偷懒

血糖的控制可不能偷懒

作者: 来源:39健康网 时间:2018-09-29 22:38:02

  糖尿病是一种可控制,但需长期或终身控制的代谢性疾病,一旦开启治疗,就需要长期的控制血糖。血糖监测能帮助患者了解血糖情况,调节用药、饮食和运动量,防止并发症,是进行疾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不过,对于患者们的知识问题,还存在许多认识误区。

  误区一:血糖偶尔测一次就行。不少病友在服药过程中,每周或更长时间才去医院测一次血糖,且测的大多是空腹血糖,就以此判断血糖情况而自行调药。这么做是不可取的。影响血糖的因素有很多,如饮食、运动、情绪、睡眠及服药等,这些因素随时都在变,根据一次血糖测试结果很难全面地了解、判断病情。另外,衡量血糖是否达标,不能单靠空腹血糖一个指标,还需将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误区二:自我感觉血糖控制得好就不监测、不复诊。有些糖友经常凭主观感觉判断病情,觉得治疗一段时间后没有症状了、身体还不错,就不按时监测、不定期复诊。这种自我感觉好可能是一种假象,虽然身体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但血糖水平已经稍高于正常范围,体内可能已经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如细胞和血管受到损伤。因此,糖友不能凭自我感觉,更不要有侥幸心理,一定要按时监测血糖和定期复诊。

  误区三:只测餐前,不测餐后。因为怕麻烦,一些糖友经常只靠测餐前血糖来判断血糖情况,这也是不对的。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有餐后高血糖的情况,这会带来很多危害,如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引发视网膜及肾脏病变、导致老年糖尿病人认知功能损害及增加肿瘤风险;餐后高血糖还是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更大。血糖越是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降低餐后血糖对治疗的意义越大。建议患者一定要重视餐后血糖的监测。

  误区四:没必要测糖化血红蛋白。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监测血糖情况只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就够了,每3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可有可无。实际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映了近2~3个月内整体的血糖水平,代表了这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很多研究表明,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一个百分点就可显著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监测的重要指标,是评价病情和治疗效果不能缺少的一项。

  因此,全面的血糖监测应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动态血糖。空腹、餐后血糖反映瞬时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一段时间内血糖水平;动态血糖监测反映血糖波动和整体水平。只有将这三者结合,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血糖情况。

  瞬时血糖最常选用的监测时间是空腹、餐前(午餐和晚餐前)、餐后2小时和睡前,患者可以自己在家里完成这类监测,测量时需要注意时间点和频率。

  时间点。不同时间点测的血糖指标适用的情况不太一样,具体而言:患者血糖水平很高或有低血糖风险时,需要测餐前血糖;空腹血糖已获得良好控制,但糖化血红蛋白仍不达标的糖友,以及需要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影响的人,要测餐后2小时血糖;对于注射胰岛素,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要测睡前血糖。必要时还应监测夜间血糖,其适用的情况是: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接近正常,但空腹血糖仍高者,或疑有夜间低血糖者。平时在激烈运动前后或出现低血糖症状时,都应监测血糖。

  频率。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取决于治疗的目标和方式。如果血糖控制得差或病情危重,患者应每天监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再考虑调整频次。对于病情稳定的非胰岛素治疗患者(包括使用口服降糖药或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推荐每周监测3天,每天2次;对于病情稳定的胰岛素治疗患者,由于治疗方案不同,不可一概而论,最好请主管医生为自己制订一个科学的监测方案。

  综上所述,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糖友没有非常重视血糖监测,还是有点问题的,夕希望糖友们摒弃误区。同时患者自己在家测量血糖值时,最好详细记录下每次的测量值,便于医生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糖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到作者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必会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