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并发症 > 1型糖尿病与乳糜泻

1型糖尿病与乳糜泻

作者: 时间:2017-05-19 19:33:47

  乳糜泻是一种在遗传易,感个体摄入麦质(含麦胶)后不耐受,引起的慢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有报道称,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乳糜泻的患病率是4%~6%。该病有一定的家族倾向,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在欧美发病率较高,非洲最低,由于大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常被漏诊,故临床上增强对该病的认识很有必要。

糖尿病乳糜泻

  麦胶蛋白是乳糜泻的致病抗原

  乳糜泻的特点为进食麸质食物时症状加重,停食麦质食物症状缓解,是一种缓解和发作交替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因为麦质内含有麦胶蛋白,乳糜泻对麦胶产生过敏反应,不能正常分解麦胶蛋白,导致对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矿物质等吸收不良,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途径最终导致肠黏膜甚至全身系统性免疫损害。本病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典型的乳糜泻临床表现为肠道黏膜损害和继发性营养不良症状、生长发育迟缓,脂肪性腹泻,大便总量增加程度不等(每日7~50克脂肪酸),含未消化的脂肪和糖发酵使大便带泡沫,排便次数不一定增加。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身材矮小、胃肠胀气、反复腹痛、皮炎。远段小肠受累可引起营养吸收不良症状,如乏力、消瘦、低蛋白血症、浮肿、骨痛、手足抽搐、贫血、牙釉质发育不全、关节炎等。临床症状还取决于患者年龄、对麦胶的敏感性、饮食中麦胶摄入量,以及其他未知的混杂因素。小肠黏膜功能是可逆的,摄入无麦胶饮食后可恢复正常。

  常用筛选和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考虑此病,血清抗体阳性和肠道内镜下改变,组织活检发现扁平黏膜,食物中除去麦质即有临床和组织学改变,则可确诊该病。常用筛查、诊断方法有:

  基因检测通过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LA)基因的检测,出生时即可预知乳糜泻患病风险高。含有HLA等位基因者也易患l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对新生儿和高危人群进行基因测试,可能有助于筛选乳糜泻。

  麦质饮食试验每日给予麦质饮食300克,2~4周内即可造成肠道黏膜损害,初步筛选可疑患者并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

  血清自身抗体检查此项检查最为重要。加拿大一项新研究显示: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抗体(tTG)滴度诊断乳糜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和97%,这对无乳糜泻症状的1型糖尿病来说更为重要。但对年龄小于2岁的糖尿病患者,抗体可出现假阴性,如果此时乳糜泻症状较典型应行小肠活检,症状不典型者可在年龄大一点时,再重新检测抗体。

  小肠内镜和组织学检查由于患者症状不典型或较轻,小肠活检不易被接受,故作为乳糜泻诊断金标准受到限制。

  采用无麦胶饮食,要注意补充微量元素

  乳糜泻是终身性疾病,治疗时采用无麦胶饮食是最基本而必需的。无麦胶饮食可缓解患者症状、改善预后,对患者血糖控制、生长发育、预防骨质疏松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有少数患者可死于该病,主要是初发时病情严重的成年患者和肠淋巴瘤。麦质摄入很广泛(例如市售的汤类、调味剂、冰淇淋),即使少量麦质也会导致乳糜泻复发,抑制缓解。患者应由营养医师指导饮食,肠黏膜活检或抗体复查病情。因为无麦胶食物中铁、纤维素、叶酸等维生素和钙、镁等微量元素含量较低,所以要及时补充。对无麦胶饮食不敏感的无反应或有其他自身免疫反应的乳糜泻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有作用。

  乳糜泻影响血糖控制吗?

  国外有学者认为,1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伴有乳糜泻,血糖控制均无差异。但一些患者在进食无麦胶食物后,会出现清晨低血糖,另外在严格饮食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中,乳糜泻也同样增加低血糖的机会,故应密切监测血糖和调整胰岛素用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糖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到作者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必会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