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常识 > 糖尿病患者养身体讲究静

糖尿病患者养身体讲究静

作者: 来源:39健康网 时间:2018-06-29 18:43:57

  现代生活节奏实在太快了,我们追求渴望得到的东西也确实太多了,我们总是太执着,心悬在半空之中,又怎么会有安全感?怎能没有失意与烦恼呢?虽然现在生活富裕了,可大家心里却对未来也多了些茫然。而且心也总是很浮躁,静不下来,

  曾先生70多岁仍红光满面,双目有神。年轻时他也经常觉得失意,有时也会郁郁寡欢。但自从他在50多岁时发现糖尿病后,他终于明白了,争强好胜换不了身体健康。从此他就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家生活有规律,饮食控制得好,而且每天静坐1小时。

  王先生性情急躁,总觉得自己不得志,在公司大材小用,常为一些小事发脾气。2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高,血压也不正常,特别是舒张压经常在100毫米汞柱以上。我劝诫他要注意静养。

  “放下就是福!”放下您心中所有的欲望,放下您的执着心态,您就会获得心灵上的解脱。人的一生,物质上的东西,您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活在当下,就要活得轻松自然,活得怡然幸福。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什么比您的心灵自由自在更实在、更美好!

  只要做到心中毫无杂念,心神就会自然安定,便会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因此就会健康长寿。而处处与别人较劲,时常和自己过不去的人,自然会感到失意,感到没有安全感而成天寝食难安、多疑多虑,永远不会有一个安宁乐观的心境,那怎么不会生病折寿呢?现代医学也认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协调配合,那么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也就会离您远去!

  但普通老百姓要放下心中所有的欲望,做到平心静气,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这里,我建议大家每天抽出1~2小时来,打坐入静。

  打坐入静,要求排除杂念、松静自然,实现从肉体到精神的放松,这样,日常生活中带来的肢体上的疲惫感和内心的焦虑感,都会随着这种放松的状态而大大降低,甚至完全消除。

  打坐入静是运动之外的另一种形式的养生之道。西汉淮南王刘安在他的《淮南子》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夫精神气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也就是说,静是人的一种天性,静能养生。心常静,而精神安,精神安,则寿年长。

  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静以修身”。文坛巨匠郭沫若年轻时曾染肺病,在百治无效的情况下练起了静坐法,后来竟不药而愈,享有87岁的高寿。实践证明,静坐无论对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有防治神经官能症、头痛、失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排除心理障碍等良好的作用。

  众所周知,生命的本身都有一定自我修复的能力。这种潜能如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疾病就会得到有效的抑制,紊乱的生理功能就会趋于协调并逐步恢复正常。如坚持长期这样的锻炼,就可以使人体器官的某些实质性病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修复。

  静坐治病,不是针对局部的病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着眼于人体康复能力的开发,首先从调心入手,改善人的心理状态,让不断改善了的心理状态对生理状态产生良性的影响。也就是说,练功入静,是对整个身心状态作全面综合的调整,以整体的协调促进局部的康复是一种整体疗法。

  对于有病的人来说,打坐入静可以治病。对于没病的人来说,入静可以提高健康水平,延年益寿。修炼入静,则是节制欲望、陶冶性情的手段,它有助于练功者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将各种欲望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能够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相协调。

  中医认为“心定则气和顺,气和顺则血道畅通,精气内充、正气强盛”。由于静坐时精神内敛,使乱散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使浮躁不安的情绪趋于平和,达到气血平和,阴阳平衡的效果。

  入静通过自我暗示,使自己的意识从普通清醒状态逐步过渡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可使人的精神清静内守,使精、气、神得到休养生息,避免产生躁、忧、悲、惊、怒等不良情绪,起到养神之目的。

  静坐能改善大脑的供血,增强大脑的活力,让您有更灵敏的反应。一个普通人,全身大约有35千克血液,在通常情况下,这35千克血液大部分是集中在下半身。当你打坐的时候,相对来说,把下半身的血液挤到了上半身,其作用与倒立相类似,使头部得到较为充足的血液供应,有利于改变人的心态和智力。

  当我们沉浸在入静的境界之中,就会产生心情宁静、周身融融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实在是一种高级而并不奢华的享受。如果你能在一天的忙碌之后,挤出一定时间盘腿入静、闭目养神,暂时摆脱世俗的滚滚浊流,抛却纷杂事务的缠绕,定会受益无穷,让您控制血糖的升高,从而远离并发症。

  静坐修身法

  怎样修炼打坐入静呢?其实,操作起来非常简单,一般可从以下4个步骤入手进行修炼。

  第一步:选择环境。静坐的环境要讲究一点,要求温度适宜,没有意外惊吓,没有狂风暴雨,没有噪声污染,没有气味污染。能在这样一个幽静清洁的环境中进行身心修炼,自然是好处多多。由此可知,佛教的寺和道教的庙,为什么都喜欢建到名山大川、深山老林里。一旦你对静坐熟练之后,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修炼静坐,例如飞机上、咖啡厅、大树下甚至公共汽车上。

  第二步:调整姿势。修心止念的功夫,要从打坐入手;打坐要有正确的姿势;正确的姿势有利于防止昏沉、排除杂念。盘腿打坐的姿势主要有4种:第一种是坐椅式,身有残疾或者其他原因实在无法盘腿的人,可以采用此方式;第二种是散盘式,也就是自然坐,怎么舒服怎么坐;第三种是单盘式,就是一条腿压在另一条腿上;第四种是双盘式,也叫跏趺坐,是通常所说的“五心朝天”法(头心,加上两个手心、两个脚心)。能双盘最好,不能双盘就单盘,不能单盘就散盘,连散盘也做不到的就用坐椅式。

  调整姿势还包括手印的要求。手印是指手的姿势,常用的手印主要有降魔印、触地印、禅定印3种。降魔印是指两手扶着膝盖,既能保护膝盖不受风寒袭击,又能使自己纷杂的念头停歇下来;触地印指的是一手触地,一手平放在下丹田。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取得正等正觉,以手触地说:让大地来作证,我已取得正等正觉。这就是触地印的来源;禅定印就是两个拇指尖相抵,其余手指叠加,两手置于下丹田处。以上这3种主要的手印,是诸佛菩萨在2500年以前形成的定式,也是静坐时最基本的手的姿势。

  第三步:调整呼吸。调整呼吸就是调息,把呼吸调整到绵绵密密、若断若连的最佳状态,不能呼哧呼哧地喘粗气。据禅经上讲,人的呼吸,有90%是用来供大脑思维的。一个人如果把他的思维歇下来,他所需要的氧气是非常少的。人在入静的时候,需要的氧气也少。心中无事,呼吸才能平稳下来。此所谓“心平气和”是也。大脑急剧思维的时候,氧气的需求量比较大。比如,情绪激动的时候,心跳加快;恐惧的时候,呼吸比较急促。这都是大脑急剧思维而急需体内供氧的表现。

  第四步:调整意念。就是排除杂念,制住妄念,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当然这是理论上的要求。没有卓越的悟性,没有一把锋利的智慧宝剑,对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往往是“剪不断,理还乱”。当然,难以做到,并非绝对做不到;即使做不到,也要知道这个方法,朝这个方向努力。这里介绍几种调节意念的方法。

  第一种:默念“一、二”,帮助自己入静。吸气时默念“一”,呼气时默念“二”,同时施以良性的意念。比如,吸气时想象着宇宙间的清新气息,通过全身的汗毛孔,纷纷进入自己的体内,将体内的各种病毒统统杀死,从而消炎止痛、营养细胞、强筋健骨、增强活力;呼气时想象着体内的污浊之气,通过全身的汗毛孔喷发到体外,自己的身体变得通明透亮,清清新新。这个想象的过程,就是自我暗示,就是自我催眠,让良性的意念占领自己的意识领域,至少在“这个”时候忘却生活的烦恼、疾病的痛苦、事业的压力,减轻心理上的负担。

  第二种:念佛。佛家入静,强调通过念佛实现“一念代万念”的目标,用“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念头,把生活中产生的其他杂念都排挤出去。方法是伴随着呼吸的节律,一边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边观想着“南无阿弥陀佛”,一旦有了杂念,不急不躁,排除它即可,久而久之,即可入静。

  第三种:收视返听。“收视”是指目光不向四周看,而是闭上眼睛观看自身;“返听”是指自己的耳朵不去摄取外界的声音,而是仔细“窃听”体内的动静,尽量捕捉其中的微妙。虽然黑乎乎的你什么也看不见,静悄悄的你什么也听不见,但只要你坚持这样做了,杂念即可逐渐排除。

  沿着以上4个步骤走下来,就能把心理调整到一个恬淡虚无、松静自然的良好状态。长期坚持这种排除杂念、放松身心的锻炼,就会收到健身防病的养生效果。

  在这里需要提醒你的是,当确立了意念目标、排除了杂念、唤起了相应的感觉后,就要尽快舍弃意念目标,集中精力体验那种来之不易的感觉。假如意念目标是“松静”的词语,那么当你获得了松静的感觉后,“松静”这个词语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这时候“松静”概念会淡化和模糊,练功者要顺其自然地从思维中舍弃这个词语,让思维直接把握松静的感觉。如不及时将它舍弃,它就成了杂念。

  在这里还需提醒的是,餐后由于大量血液流向胃部,不宜马上打坐入静,一般宜在餐后1小时方可打坐入静。

  综上,糖尿病治疗讲究静,你如果喜欢静坐,当你静坐完毕时,要慢慢地睁开眼睛,逐步扩大视野,不要匆忙地起身,避免因血液流向剧变而发生眩晕;静坐时不要故意去控制或改变呼吸频率,要很规律地吸气、吐气;静坐时避免惊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糖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到作者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必会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